水土不服:旅行者下痢
腸胃保健知多少 作者:王財樹
旅行,貴在賞心悅目、悠然自得,但是若碰上掃興事,旅遊的心情和樂趣,就大大打了折扣。
對一個須要經常四處旅行的人來說,或多或少都曾有過「水土不服」的感覺或經驗,這種看似短暫對環境不適應的現象,卻對旅行的人可能帶來生活上的不便,或造成困擾,甚至必須提早結束一段原本愉快的假期之旅。
《下痢經常被漠視》
所謂「水土不服」,通常是指人到達一個新環境,在短時間內發生腸胃不舒服,頻頻下痢的症狀。這種症狀多數均屬輕微;而且往往會在數天內自然康復,不用藉助藥物治療;不過,就因為如此,經常被依般人所忽略。
由於多數人認為水土不服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,或只歸因於旅途勞累,並不急於求醫診治,又認為拉肚子是小症狀,一旦排泄過後即無大礙,自然更不想勞師動眾,或花錢看病。
《出外人罹患機率高》
有關水土不服的下痢現象,曾被發現,多見於外來的旅客,當地人卻很少見。醫學上稱這為「旅行者的下痢」。
旅行者的下痢,發生機率也非常高;據美國德州休斯頓大學醫學院曾在一次統計發現,美國人到墨西哥旅遊,有近乎百分之四十的人得到此病;如果祇單純計算在當地飲水進食而已的人數,罹患者更高達百分之八十,這也顯示當地的飲食衛生出問題,「病從口入」。
《細菌是罪魁禍首》
旅行者下痢,並不只是發生在國際旅行者的身上,在國內旅遊同樣也可能罹病。發生這種疾病,多半是因細菌感染而引起,其次是寄生蟲及食物過敏(即腸胃過敏)。人體內,當細菌感染大腸、小腸,會破壞腸壁黏膜,形成黏膜炎症,使腸壁不能吸收水分和電解質,便造成下痢。
由於腸壁黏膜發炎,無法再消化所吃下的食物,大量堆積在腸內,形成腸內容物停滯,蠕動變慢,而引起細菌發生,惡性循環的結果,至小腸脹滿、不適疼痛和持續下痢。
發生下痢的現象,應立刻就醫,因為有時它還有可能是其他症候群,例如,糖尿病、低鈣症及甲狀腺機能亢進。
《抵抗力弱避免脫水》
通常下痢的排泄物成米湯狀,混著黏液,偶爾並會帶著血絲;一天內三到五次。雖然多數人可以在一兩星期後恢復正常,但是對抵抗力較弱的人,仍應加以診治,減少脫水及電解質的欠缺。
抵抗力較弱的病人除嬰兒外,還包括老人、同性戀者、癌症病人、長期使用腎上腺素,接受胃割除的病人,以及後天免疫機能失調的欠缺。
多數旅行者下痢是因大腸菌引起的,或由露營桿菌引起。露營桿菌常見於露營區,受到水源污染的影響較大。下痢病人需要一至,是因為怕由其他病菌引起,例如,由志賀赤菌會形成血便高燒,甚至腦膜炎;由葡萄球菌或霍亂菌引起則容易上吐下瀉;傷寒會病發高燒。
《消炎片須防副作用》
目前一般人治療下痢最常用礦胺劑消炎片。尤其是對於在外地參加重要會議的人士,藥物治療可以減輕症狀,縮短罹病時間;事前服用則有預防之效,但應同時留意的是其可能有的副作用,如,白血球數降低、皮膚發疹和尿道結石等。
健康人最忌諱「病急亂投醫」;其實平時多注重營養保健,攝取均衡營養,抵抗力增加,罹病的機率自然降低。而根據醫學研究指出,人體腸道內有許多共生微生物,其中嗜酸乳桿菌,可以避免外來菌在體內過度生長繁殖;當外食機會增加時,隨時補充「嗜酸乳桿菌」,能有效抑制病菌所帶來的傷害。
出門不如在家,日常即對腸胃保養,即使長途旅行,也比別人少罹病,健康就更有保障。